『石雕知識』
冬至時節,祭祖、掃墓、遷墳這些習俗你知道嗎?
冬至又稱為冬節、亞歲、長至節等,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制訂出來的一個。古人認為自冬至起,白晝一天比一天長,陽氣回升,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,代表著新的開始,是大吉之日,因而視冬至為冬季大節日,在民間更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說法。
冬至作為國人重要的一個節日, 許多重要的事情自然也會在那一天進行。如祭祖、遷墳以這些習俗,大部分人選擇在清明、九月半之外,便是在冬至了,不知這些習俗大家都知道嗎?
祭祖
冬至祭祖掃墓是從古至今延續下來的習俗,早在東漢崔寔《四民月令》中已有記載,至宋代就多起來,明清時代冬至祭祖掃墓已經非常流行。在如今的南方沿海的部分地區,仍然延續著這一習俗。他們仍然保存著在冬至這天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習俗,用糯米磨成的粉捏成雞、鴨、龜、豬、牛、羊等象征吉祥福祿壽的動物,然后蒸煮,以此作為祭祀祖先的用品,表達對祖先的感恩和紀念。
同姓宗族的人在冬至這一天,聚集在祖厝宗祠中,布置好條案,點上香燭,奉上供菜,然后按照長幼站好,宣讀祭詞,站祭詞中緬懷古人,寄托哀思,感恩先人;讀完祭詞后,族人上香、焚紙錢,點爆竹,祈福消災。祭祖之后,還會大擺宴席,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,大家開懷暢飲,,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,稱之為“食祖”。
掃墓
冬至掃墓的習俗也被很多地方保留下來,代代相傳,以此表示不忘自己的“根”。冬至那天,家人早早起來準備祭祀用的祭品,在家中點燭燒香,燃放鞭炮。然后掃墓的幾兄弟喊齊了,一起去掃墓,擺祭品、搭祭臺、修墳墓、燒香、祭拜。然后乘此機會,許久不見的兄弟們借此機會話家常、踏踏青,聽老人們講講先人的故事。
遷墳
遷墳是一個家族的大事,深受重視,而冬至是一年難得的好日子,民間有種說法:冬至這天老天爺放假一天,天聾地啞,乾坤懵懂,人間擺脫了忌諱、禁錮和束縛,所以很多人選擇了這一天遷移祖墳,無禁也無忌。
遷墳作為家族的大事,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十分注意。起墳動土前要擺案上香,祭祖燒錢,禱告先祖所遷原因、地址,祈求先祖對后人的祝福護佑;遷墳的時間最好不過午時,過程中要用黑布蒙穴、蓋骨,以免午時的陽氣灼傷尸骨;祖墳中先祖人數過多的老墳地,在“起”出尸骨后,一定要注意人員關系的配對安放,以免造成錯亂之象。
撿骨二次入殮完畢后,必須要將原有墓穴扔銅錢9枚,填充鋪平;破舊棺槨及壽衣等,在填平墓坑后,一共焚化干凈即可,不可帶去新陰宅;起穴后先祖的尸骨一定要安放整齊,把尸骨的各個關節原位安放,如有遺失的指節要仔細翻土查找,以免對后代子孫帶來肢體上的傷害;在先人遺骨出土后,由長子手持靈頭幡,摔喪盆,攜男眷走在靈前,女眷則坐車跟在靈后,棺上罩以“棺罩”抬至墓地,葬入事先擇時辰挖好的墓穴中,用土掩埋出墳頭,將長子所持靈頭幡插在墳頭上,并將紙糊的金銀庫在墳地焚燒,供死者在陰間“受用”。